|
贫而乐道曾参随孔子从楚国返回鲁国后,继续学习与研究儒学,锲而不舍,道传一贯。他这时没有什么任职,仍是在家敝衣躬耕,生活很是窘迫。鲁国的国君听说后,对他非常关心和同情,决定赠以“食邑”。但曾参以为“食邑”是只拿奉禄不做事,不如自食其力为好。于是曾参固辞不受。 这时,派来的使者好心地劝说曾参:“先生非求于人,为何不受?” 曾参对使者诚肯地说:“我常听说,受人者畏惧于人;与人者骄傲于人。纵然对我不骄傲, 我能不畏惧吗?”经过再三推辞,曾参终于没有接受国君赠给的食邑。 不久,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情,便肯定了曾参的这种言行。 此后,曾参到了楚国被聘为宾师,教一大批学生。但那里经常有战乱,就辞去宾师到了卫国。当时,他的同窗好友子路正在卫国任孔悝的蒲邑大夫,有职有权,显赫一时。有人劝说曾参,你到子路那里走一趟,什么不用说,也会得到高官厚禄。 曾参却摇了摇头说:“我从来不愿垂翼求人,宁愿在西河教学过著安贫乐道的生活,不图小利,以仁为己任,直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曾参住在西河岸边,生活贫困得到了难以维持的程度。面带饥色,手足破裂,有时三日不动火,十年没做过新衣服,帽缨子都断了,鞋子都露出了脚。尽管如此,他仍然充满乐观,怡然自得,还经常散步于西河两岸,拂著轻风,不禁抒发心怀 ,唱著《商颂》乐曲,如同金鼓玉振,铮铮有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