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索

论曾子的修身思想及影响

论曾子的修身思想及影响

李常松

曾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儒家思想的重要传人。曾子的思想学说表现在哲学、社会学的多个方面,其中最突出的是孝道和修身思想。其二者作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人的生命过程和各种活动——如求学、做人、成家、立业、做官、事亲等事务之中,划定了人的生命轨迹,规划了人的生活方式,为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结构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现在,作为传统文化,曾子的孝道和修身思想中的一些基本理念仍然在促进社会文明和谐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当认真继承发扬。关于曾子的孝道思想前边山东大学曾振宇教授已作了深入精辟地论述,本人在此谨就曾子修身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后世影响予以浅析,力求对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所借鉴,贡献微薄之力。

曾子修身(即修养)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修养方法

曾子的个人修养,标准很高,要求很严,这与他的“孝本”思想是紧密相连的,也是曾子追求完美人格的重要原因。

曾子的个人修养过程,是自我完善的过程,是在高度自觉的前提下进行的。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一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曾子并不是发现了过失再检查,而是每天多次从不同方面回顾自己的行为,看是否有不恰当的地方。“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曾子立事》)曾子说的“攻其恶,求其过”之“其”,都是指君子,实际上也是曾子本人的修养信条,是自己攻自己的过恶。他说“日旦就业,夕而自省,思以没其身,亦可谓守业矣。”(《曾子立事》)如果出现了不被别人喜欢、不被别人信任等情况,他强调的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怨天尤人:“同游而不见爱者,吾必不仁也;交而不见敬者,吾必不长也;临财而不见信者,吾必不信也。三者在身,曷怨人?怨人者穷,怨天者无识。失之己而反诸人,岂不亦迂哉!”(《荀子·法行》)意即“和别人在一起相处而得不到别人喜爱,一定是我不仁爱;与人交往而受不到尊敬,一定是我没有长者风度;面对财物而不被人信任,一定是我不值得信任。这三种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有什么理由埋怨别人?埋怨别人是无聊的表现,埋怨上天是没有知识的表现。过失在于自己反而去从别人身上找原因,难道不是太迂腐了吗?”

曾子又说:“不要疏远自己的亲人而亲近外人,不要自身不好而埋怨别人,不要刑罚已到自己身上,而呼叫上天。疏远亲人而亲近外人,不是扯远了吗?自己不好而埋怨别人,不是相反了吗?刑罚已到而呼叫上天,不也太晚了吗?”(“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无身不善而怨人,无刑已至而呼天。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不亦远乎?身不善而怨人,不亦反乎?刑已至而呼天,不亦晚乎?”(《荀子·法行》)

曾子不仅强调了修养的“反求诸己”的原则,而且曾子特别强调“慎独”,这是儒家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礼记·大学》)意思是说:“在独处的时候,也像有好多双眼睛在盯着你,好多只手指头在指着你,多么严厉可惧呀!”曾子认为可以从外表透视内心世界:“故目者,心之浮也;言者,行之指也;作于中则播于外也。故曰:以其见者,占其隐者;故曰:听其言也,可以知其所好矣;观说之流,可以知其术也;久而复之,可以知其信矣;观其所爱亲,可以知其人矣……”(《曾子立事》)他举例说:“鄙夫鄙妇相会于墙阴,可谓密矣。明日则或扬其言矣。”(《曾子制言》上)曾子又认为:君子做小事和做大事一样,在家闲居与出外做官一样(“是故君子为小由为大也,居由仕也。”引自《曾子立事》)。在修养上,也是这个道理:像听到不好的话而仍面色平静,(尽管心里不赞成)就接近于喜欢对方的话了;喜欢了对方的不善之言,就相当于自身接近了不善之事;自身接近于不善之事,差不多就等于自身干过不好的事了(“人言不善而不违,近于说其言;说其言,殆于以身近之也;殆于以身近之,殆于身之矣。”引自《曾子立事》)。反过来也一样:“人言善而色葸焉,近于不说其言;不说其言,殆于以身近之也;殆于以身近之,殆于身之矣。”(同上)

在曾子病重期间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留给孟敬子的话也是让人们从看似小事上做起:“君子应该重视礼的三个方面:严肃自己的容貌,就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和放肆;端正自己的脸色,就可以使别人诚心不欺;自己说话时言辞与语气和顺,就可以避免别人的粗野和背理。”(“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论语·泰伯》)曾子在说这话之前还作了强调:“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说明他非常看重从小事做起的必要性。

但人是社会的人。修养上的“慎独”并不只是闭门思过,重要的是在与人交往中保持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曾子深知环境对人影响的重要性,“故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曾子制言》上)。所以,“与君子游,苾乎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与小人游,贷乎如入鲍鱼之次,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是故君子慎其所去就”(《曾子疾病》)。这是曾子病中对儿子们说的一段话,可以说是曾子个人的经验之谈。“慎其所去就”是选择交友对象的问题。

对一个人修养水平的检验,经常反映在面对利欲、嗜欲等问题上。曾子的方法是通过思索比较,用长远利益否定眼前利益,从利益中看到危害,然后抑制个人欲望而使思想升华:“君子见利思辱,见恶思诟,嗜欲思耻,忿怒思患。”(《曾子立事》)曾子的意思是:看到利的东西(如官位、钱财等等),要想到对自己名声有损害,见到坏事就想到自己若做了别人会骂,当想满足自己欲望的时候要想到耻辱,在愤怒难控制的时候要想到后患。因为有些不好的事情对人的诱惑很大,自己可以不去做,但神色上保持不羡慕的样子就有困难;神色上也不流露羡慕可能做到,但内心里一点也不想就很难。所以修养的最高层次要归纳到“太上乐善”,对不好的事根本不动心。

二、修养标准

曾子有极严格的修养方法一一“慎独”;又有极高的修养标准一一君子。在曾子的言论中,“君子”一词使用的频率很高:仅其著作之一《曾子十篇》这5699字的篇幅中,“君子”一词即出现71次;而其中以论修养为主的《曾子立事》篇不足1800字,就达37次;《曾子制言》中篇529字,“君子”一词用了12次。《论语》引曾子之言11段,“君子”一词出现5次。曾子在使用“君子”一词时,有时是特指,如在论“孝”的等级时所说的“君子以正致谏”,一般认为是指公卿大夫;但从整体上说,曾子言论中的“君子”,是指道德高尚的人。曾子对君子的定义要求极高,几近于苛刻。因为这是个人修养的极限,也是曾子终生追求的理想人格。

曾子从不同侧面说明君子形象:

一是学习方面。“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不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患其不能让也。君子之学,致此五者而已矣。”(《曾子立事》)曾子认为,君子学习一是要广博,二是要及时温习,三是要真正明白,四是要根据所学而做,五是不要出风头。君子学习上本着这五个方面去做就行了。而在有疑问的时候,先不要表态,不问明白也不说,如问两个问题先易后难。即“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两问则不行其难者”(《曾子立事》)。

二是言谈举止方面。“君子恭而不难,安而不舒,逊而不谄,宽而不纵,惠而不俭,直而不径,亦可谓无私矣”(《曾子立事》)。即君子对人恭敬有礼是发自内心而不是态度勉强,神态安详而动作不缓慢,谦逊而不谄媚,宽和而不放纵,惠及他人而待之以礼,言语直爽而不急躁。如果是到别的国家去,君子的做法是要避称对方所讳,不触犯禁忌,不穿过于华美的服装,不说人家国家的隐患(“君子入人之国,不称其讳,不犯其禁,不服华色之服,不称惧惕之言”引自《曾子立事》)。在日常生活中,君子不散布流言蜚语,不在言辞上压倒对方让人难堪,不在别人面前宣扬自己的才能,即“君子不唱流言,不折辞,不陈人以其所能”(《曾子立事》)。

三是对待他人方面。“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己虽不能,亦不以援人”。意为君子自己好,也喜欢别人好;自己有才能,也喜欢别人有才能;自己没有本事,也不嫉妒别人的才能而把人拉下来。君子喜欢别人做好事,但不去催促,怕对方畏难而反退;厌恶别人做坏事而不当面疾言厉色指责,怕激之太甚而酿成更大的乱子。“君子好人之为善,而弗趣也;恶人之为不善,而弗疾也。”(《曾子立事》)“君子不先人以恶,不疑人以不信,不说人之过,而成人之美。存往者,在来者。朝有过夕改,则与之;夕有过朝改,则与之。”这就是君子“与人为善”之意:君子不先入为主地认为人家会作恶,不能用不信任的态度猜疑别人,不宣扬别人的过失,而成全人家的好事。作为君子固然是见到别人做了一件好事还希望他再做第二件,见到行了小善希望其行大善,但只要有了德行,也不要求他比人多,即不能求全责备(“见其一,冀其二;见其小,冀其大。苟有德焉,亦不求盈于人也。”(《曾子立事》)

曾子关于君子言行一致方面的言论很多,本文在此不作专门论述。

在曾子的君子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德行操守。君子德行操守的原则是“仁、义、礼、智、信”:“君子虽言不受必忠,曰道;虽行不受必忠,曰仁;虽谏不受必忠,曰智……是故君子以仁为尊。天下之为富,何为富?则仁为富也;天下之为贵,何为贵?则仁为贵也。”(《曾子制言》中)“夫行也者,行礼之谓也。……行之则行也,立之则义也。”(《曾子制言》上)根据这一原则,君子去确定自己的生死观、荣辱观以及出仕与隐居、追求富贵与甘于贫穷的选择:“富以苟,不如贫以誉;生以辱,不如死以荣。辱可避,避之而已矣;及其不可避也,君子视死若归。”(《曾子制言》上)

在进和退即仕与不仕这个问题上,曾子阐发道:“君子进则能达,退则能静。岂贵其能达哉?贵其有功也。岂贵其能静哉?贵其能守也。夫唯进之何功,退之何守,是故君子进退有二观焉。故君子进则能益上之誉而损下之忧。不得志不安贵位,不怀厚禄,负耜而行道,冻饿而守仁,则君子之义也。”(《曾子制言》中)意为“君子出仕就能发达,不仕就能安静,难道是把发达看作高贵的吗?是以能建立功业为贵啊。难道是把安静看作宝贵的吗?是以能坚持操守为贵啊。只是看建立的是什么功业,保持的是什么操守,所以君子的出仕和隐居要从两个方面看。因此,君子的出仕应该能增加国君的声誉,并且减少民众的忧愁。不能推行自己的意志就不要安居高贵之位,留恋厚足的俸禄。宁愿自己干活挣饭吃而宣传大道,挨饿受冻而坚持仁德,这是君子的大义”。后来孟子因为齐国国君不大礼貌而不去朝见,景子提出批评,孟子引曾子的话说:“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哉?”所以,君子的行为是以仁、义为基础的。

曾子心目中的君子应该是直言直行毫不苟且,“故君子不假贵而取宠,不比誉而取食。直行而取礼,比说而取友。有说我则愿也,莫我说,苟吾自说也。故君子无悒悒于贫,无勿勿于贱,无惮惮于不闻。布衣不完,疏食不饱,蓬户穴牗,日孜孜上仁。知我,吾无欣欣;不知我,吾无悒悒。是以君子直言直行,不宛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曾子制言》中)。这就是说,“君子不能借贵人之势而取得官位,不靠互相吹捧而获得俸禄。按照直行的标准来得到礼遇,按照志同道合的标准来找到朋友。有喜欢我的,那当然高兴;没有人喜欢,只要我自己喜欢就行。所以君子不要对贫穷感到痛苦,对位卑不满,对少有人知感到害怕。虽布衣都不完整,粗糙的食物都吃不饱,住着破草屋,但每天孜孜不倦地推崇仁德。别人了解我,我不沾沾自喜;别人不了解我,我不痛苦伤心。因此,君子应该说话和行动都正直。不靠婉转的言辞取得富贵,不扭曲自己的行为而取得官位”。如果有必要,君子可以藏在高山之上、宽深的沼泽地带,以采集橡栗和野菜为食,或者在只有十户人家的地方靠耕种庄稼度过一生(“是故君子错在高山之上,深泽之污,聚橡栗藜藿而食之生,耕稼以老十室之邑。”(语出《曾子制言》下)

君子重“道”。“道”,在曾子的言论中经常是作为“正义”理解的,但偶有例外,如“兴道之士”的“道”。这里的“道”,是“歪门邪道”之“道”,“兴道之士”与“有耻之士”是对立的。因此,曾子说:“故君子不贵兴道之士,而贵有耻之士。……夫有耻之士,富而不以道,则耻之;贫而不以道,则耻之。”(《曾子制言》上)君子看重“有耻之士”,是因为他们懂得羞耻:不用正道获取富贵,就感到耻辱;因为贫穷而走邪路,就感到耻辱。“有耻之士”比君子的修养要低一个层次。君子以不与富贵的人打交道作为自己的快乐,不把自己居于贫贱人之上。凡是不行义理的国君,自己就不去他那里做官;凡是不仁德的公卿大夫,自己就不在他那里做事(“故君子不谄富贵以为己说,不乘贫贱以居己尊。凡行不义,则吾不事;不仁,则吾不长。”语出《曾子制言》下)

曾子以君子为标准进行个人修养,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是故君子思仁义,昼则忘食,夜则忘寐。日且就业,夕而自省,以没其身,亦可谓守业矣。”(《曾子制言》中)

三、言行一致

曾子认为,有了好的修养方法和标准,还必须言行一致。

“言”与“行”的次序及孰多孰少方面,曾子主张少说多做,先行后言:“且夫君子执仁立志,先行后言。”(《曾子制言》上)又说:“微言而笃行之,行欲先人,言欲后人。”(《曾子立事》)即说话要少,做起事来要扎实;行动要比别人早,说话要比别人晚。同时,曾子还主张爱惜时间多学习,学了行动要及时,困难的事不回避,不为贪图名声而干些容易的事(“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难者弗辟,易者弗从。”语出《曾子立事》)。

“言”与“信”的关系上,曾子认为应该说话算数,“可言而不信,宁无言也”(《曾子立事》)。“不能行而言之,诬也;非其事而居之,矫也;道言而饰其辞,虚也”(《曾子立事》)。在这里,曾子指出:做不到而夸夸其谈,是不诚实行为;不是自己做的好事而硬拉到自己身上,是欺骗;听了人家的话而向别人叙述时又添枝加叶,是虚假。

曾子强调“言必有主,行必有法”(《曾子立事》),说话要有中心,行动要有标准。“言不远身,言之主也;行不远身,行之本也。言有主,行有本,谓之有闻矣。”(《曾子疾病》)这是不求言行于虚远之地,而以自身为言行所从出的意思。“主”是主体,“本”是根本。曾子说:“故为人子而不能孝其父者,不敢言人父不能畜其子者;为人弟而不能承其兄者,不敢言人兄不能顺其弟者;为人臣而不能事其君者,不敢言人君不能使其臣者。故与父言,言畜子;与子言,言孝父;与兄言,言顺弟;与弟言,言承兄;与君言,言使臣;与臣言,言事君。”(《曾子立孝》)也就是要求自己“言有主,行有本”。

曾子认为,做事的起点要高,要以贤能的人为榜样。做好事不要有急于求名之心,要持之以恒,才会有名声;做好事没有徇私欲速之心,持之以恒就会取得成就。自己说的话正确,后人会去宣扬;自己行仁义之事,后人会去坚持。

一个人做的好事有大有小,有明有暗,曾子的态度是:“君子不拒绝做小事,也不怕自己做的事别人不知道。当然,在暗处做的好事也不向别人保守秘密。别人知道了,自己当然喜欢;别人不知道也不要紧,只要自己明白就行。”(“君子不绝小,不殄微也。行自微也,不微人。人知之,则愿也;人不知,苟吾自知也。”语出《曾子立事》)

曾子有一段话论述了人的行为过程的四个阶段,是很有价值的:“君子虑胜气,思而后动,论而后行。行必思言之,言必思复之。思复之,必思无悔言,亦可谓慎矣。”曾子认为,人的整个行为过程是由思、言、行、复四个阶段构成的,这便是“外内合”。在这四个阶段中,“行”是“外内合”的交汇之点。没有行动,“内”的东西就不能外现;没有行动,那么“外”也就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在“行”之后还有一个“复”,就是反复、重复,这才是完整过程的终点。因为“言行一致”并不是目的,只有合乎仁义道德才是目的。这就是说,言行一致是一种表现形式,做好事固然要言行一致,而做坏事的人也可以言行一致。只有经过了反复、重复地去做好事,这样的言行一致才是有价值的,才是君子认为的真正的言行一致。这样,“人信其言,从之以行;人信其行,从之以复,复宜其类,类宜其年,亦可谓外内合矣。”(《曾子立事》)曾子关于“行而后复”的思想,是对孔子“言之必可行也”这一“言行一致”思想的发展。

曾子言行一致的实践,在其孝行、诚信和守义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展现。

关于孝行,前面已有叙述,此处从略。曾子恪守诺言,诚信不欺,在历史上很有影响。《韩非子·外储说上》所记曾子教子的故事流传至今:曾子的妻子要到市上去买东西,儿子跟着要去,不让去儿子就哭。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回去吧,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妻子从市上回来,曾子要逮猪杀猪,他妻子阻止,说:“我只不过是与小孩开个玩笑哄哄他。”曾子说:“和小孩不能开玩笑。小孩子没有知识,靠跟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孩子,这是教孩子欺骗人。母亲欺骗了儿子,儿子不相信他的母亲,不能这样教育。”于是曾子把猪杀掉煮了肉给孩子吃。

《韩诗外传》载子路评价曾子守义的话:“曾子褐衣缊絮,未尝完也;粝米之食,未尝饱也;义不合则辞上卿。不恬贫穷,焉能行此?”这段话源于《庄子》:曾子住在卫国的时候,穿的布袍外层都破了,脸上浮胖,手脚都起了老茧,有时三天吃不上一顿饭,十年没做过新衣服,要正正帽子帽带就断了,要提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要穿鞋则露出脚后跟,生活十分艰苦。但曾子一边走一边唱着《商颂》,声音充满于天地之间,像金石之音那样响亮。天子不能让他称臣,诸侯不能和他交友,养志的人已忘记了形体。《太平御览·百谷部》记载,鲁国国君送一些粮食给曾子,曾子拒受。送粮食的使者说:“这不是您向别人要的,是别人主动送给您的,为什么不要呢?”曾子说:“给人东西的人会在受恩惠者面前傲慢,接受别人东西的人会对送财物的感到畏惧,即使人家不在我面前傲慢,我能不害怕吗?与其富而害怕人,不如贫而昂首挺胸。”

正因为曾子思想言行如此,晋朝皇甫谧将其写入《高士传》,元朝郭居敬将其载入《二十四孝》之中。

曾子坚持正义,追求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历史上一直鼓舞众多有志之士为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而赴汤蹈火,抛头颅洒热血。曾子“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名言,今天仍然是向青少年进行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

曾子注重自我修养,提倡理性的自觉,主张通过自省达到人格完美的思想,在封建社会中一直受到文人士大夫所推崇,其“吾日三省吾身”的名言,千百年来鼓舞人们积极进取,不断自我完善。其虚怀若谷,爱日以学,博学而孱守,微言而笃行,影响人们注重培养深思、勤学、谦虚、踏实、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等优秀品德。其“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主张用道德的力量和人生有为的价值取向克服私欲,以达到所要追求的理想精神境界的思想和“曾子杀猪”所反映的其言行一致、办事认真的精神,至今都仍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时代的局限,曾子思想中消极的一面,如孝敬父母到父亲暴怒打人至昏的程度也不躲避,慎独修养到了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等,也在社会发展史上产生过一定的负面影响。当代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政治文化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曾子及其儒家思想整体的社会统治地位虽然已经被否定了,但曾子注意修身、提倡孝敬老人等许多合理的价值观念、伦理追求与其他传统思想文化精华一样,还在对社会与人们精神生活起着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作者为平邑县曾子文化研究会会长,县史志办公室原主任、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