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索

曾子思想及其影响的探讨

   曾子思想及其影响的探讨

        李洪廷

在编写《曾子志》和《宗圣曾子》的过程中,对曾子的言行、思想及其后世影响有了充分的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结束了儒家思想在社会生活领域的统治。但曾子注重修身、提倡孝敬老人等许多积极合理的价值观念、伦理追求与其他传统思想文化精华一样,还在对社会与人民精神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

曾子贵孝,以孝道闻名,著有《孝经》。曾子思想的核心是孝,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与总和。它无所不在,无所不包,适用与一切领域,是指导人类行为的普遍的永恒的基本法则,是贯通天地、涵盖一切道德范畴的终极大法。它不仅包括竭尽全力供养父母、敬亲谏亲、养父母之志,父母去世后葬祭以礼时的哀戚与怀思,而且包括自身的全体贵生、扬名显父以及事君治国的孝道观。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他强调为人首先要尊亲孝亲,体现在孝养双亲的诸个方面,关心父母的衣食起居和精神需求,曾子孝于父母,昏定晨省,调寒温,适轻重,勉之于糜粥之间,行之于衽席之上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尽力为父母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不仅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而且达到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的程度。要娱亲、顺亲,使之精神愉快。要慎行其身,不给父母留恶名,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惧而无咎。父母死后要慎重地办理丧事,要慎终追远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虔诚地追念先祖恩德。曾子父亲去世,他水浆不入于口者七日,且因父亲生前嗜食羊枣而睹物思亲,不再吃羊枣。曾参后母遇之无恩,而供养不衰。及其妻梨蒸不熟,因出之。曾子还认为孝子养父母应有一种紧迫感,他说亲戚既没,虽欲孝,谁为孝乎?”“往而不可还者亲也,至而不可加者年也。是故孝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木欲直而时不待也。是故椎牛而祭墓,不如鸡豚逮亲存也。

曾子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对进行了全面的发挥和概括,将主要是家庭伦理中子女对父母的敬养发展成为一种抽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准则、一切道德的根本和教化的本源,提出了以孝事君治国的政治主张。曾子认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 曾子将狭义的孝事父母可以扩展到广义的忠诚于国家朝廷,孝道与忠君联系起来,孝便有了浓厚的忠君意味,事君不忠,非孝也。 曾子曰:孝子善事君,弟弟善事长,君子一孝一弟,可谓知终也。忠君成为孝的一部分,于是便被纳入了曾子孝道理论的范畴。如果能够以孝道治天下,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便会得到万国之欢心百姓之欢心,达到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的治世景象。  

总之,曾子的孝亲与忠君其实质是相同的,家事与国事紧紧相连。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家孝必然国治,孝子可为良臣。曾子把行孝纳入政治的范畴,体现了其以孝治民、为政的政治思想,成为儒家孝治学说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

自省修身以达为政之德

曾子的修身思想,是曾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子的修身思想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他所提出的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是对孔子内省修身的发扬光大。曾子的三省说,逐渐演化为一条重要的道德修养原则,即每天从多方面检查自己的言行,看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并严格要求、持之以恒,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利用自查自纠的办法,从而达到提高自身修养的目的。曾子的修身目标主要表现在曾子的著作《大学》之中。《大学》提出三纲领八条目,将儒家的道德修养与政治理想统一起来,认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把获得知识、明辩事物看作是正心、诚意、身修的基础,认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曾子主张以修身为本,不只是关系到自身的人生价值,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家庭、国家、天下的盛衰兴亡。修身为做人的根本,被后代儒学大师们奉为律令,成为历代有正义感的儒家学者及仁人君子所追求的奋斗目标。

自省是曾子修身思想的基础,那么慎独则是曾子修身思想的最高境界。曾子强调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正是因为如他所说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就是说人在独处的时候,也要像有好多眼睛在盯着自己,好多手在指着自己,多么严厉可惧呀!所以他在各方面谨慎处世,严以律己,善待他人,至死不悔。他讲求正心诚意的慎独工夫,当别人不知或不在而自己独立处理事情时,也要严格按照儒家的各种道德规范自律,不做损人利己或伤天害理的事情。曾子主张在自省的过程中,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要敢于攻自己之恶,责备自己之过失。在处理言行关系上,要恪守微言而笃行之,行欲先人,言欲后人的原则;在利益关系上,要见利思辱,见恶思诟,嗜欲思耻,忿怒思患,君子终身守此战战也。就是要人们谨慎小心地去考虑后果,避祸畏辱。在处理和他人的关系方面要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己虽不能,亦不援人。对于他人,曾子主张“君子不先人以恶,不疑人以不信,不说人之过,成人之美。”对有过失的人,朝有过夕改,则与之;夕有过朝改,则与之,不要求全责备。总之,慎独就是严以律己,洁身自好,处处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慎独,就是在没有监督的环境中自觉管好自己。这本来是古代儒家的一种修养方式,但其精神也适用现代。刘少奇同志论及共产党员的修养时曾要求: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社会上的权力寻租形式也越来越隐蔽;完善机制,强化监督,是反腐败的根本之计,但有时难免滞后。一个干部想要经得住五光十色的诱惑,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其中很重要的是学会慎独,在任何时候都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不容易做到却应该做到。其实,以为无人知晓而做了坏事,不仅难免暴露,而且往往是堕落的起点,这是许多腐败分子的经历,岂可不慎?

曾子提倡尚勇。他曾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业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他也曾对自己的学生子襄说: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曾子认为,只要正义不在我,对方纵然是卑贱的人,我不去恐吓他;正义的确在我,对方纵使是千军万马,我也毫不畏惧,勇往直前。为此,孟子对曾子的勇作出高度评价,从曾子的自反而缩之气出发,进而提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主张。曾子的尚勇精神,达到了修身的最高境界,亦是吾日三省吾身”的必然结果。

后世影响

曾子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孝道,其的思想学说与孔子的、孟子的的思想一样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孝,是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尊重、依从、感恩的心理。孝道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几乎成为进入人类社会文明开始的标志,因此,“孝”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源远流长、根基深厚。

曾子的孝行,两千多年来不仅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总体价值走向,而且成为中华民族屡经灾难仍薪传不息的传统美德,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成为推动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精神力量。

当今中国正处在一个历史大变动的新时期,商品经济的浪潮正冲击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传统的孝文化和孝道中的精华亦毫不例外的受到冲击。直到今天,人们仍然讳言一个“孝”字,仍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把孝文化等同于封建文化,把孝道等同于封建道德和礼教。这种现状,凸显了我们对传统孝道认识的片面性,反映了我们对孝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孝道对于思想道德建设的功能的忽视,也带来了诸多不良的效果。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子女对父母的敬爱亲情淡薄,个别青年人视父母老人为累赘,打骂虐待,不尽赡养义务的丑闻常被披露于报端,显示于荧屏。有的青年结婚后便将父母从自己苦心经营的宅子上赶出,不得不另择他居。有的女青年未进门先提出婚后男方父母的安置等等。这虽然是极个别的现象,但也不能小视之。我赞成曾子的孝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木欲直而时不待也。椎牛而祭墓,不如鸡豚逮亲存也的亲身体验及教诲,谁人都是父母生、父母养,没有父母那有自身。没有父母的艰辛,哪有子女的荣耀。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是说不孝之人,犹如禽兽。像这种人,不但失去了做人的根本,失去了基本的人格,如何在人前谈忠论孝呢!

胡锦涛主席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一文中指出: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为百行首”,“夫孝,德之本也百善孝为先”就是说人有许多美德,而孝敬父母则是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孝感动天的故事,作为新时期的青年也应该时时记取之。花有开有谢,树有荣有枯,这是这时世间万物的自然规律,同时也是人生自然的节奏。赡养老人,孝敬父母是做儿女的一种幸福的责任,不要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尽孝当及时,更不要有花钱让其他弟兄姊妹或他人代养”父母的想法,赡养老人是自己的义务,怎可代替呢!实际上,人到老年,对物质生活也没有太高太多的要求,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情感上的交流,尤其是得到儿女们的体贴和关怀。尊老敬老首先要在衣食住行上关爱老人。生儿育女,为事业为家庭操劳一世,能在儿女的亲情中颐养天年就感到心满意足了。

社会上有几句歌当记取:人子一日长一日,父母一年老一年。劝人及时把孝尽,兄弟虽多不可攀。若待父母去世后,想着尽孝难上难。总有猪羊灵前祭,爹娘何曾到嘴边。不如活着吃一口,粗茶淡饭也香甜。愿天下孝子层出不穷,愿天下所有的老人笑颜常驻,笑口常开,社会主义时代新风吹遍祖国大地。

临沂是中华孝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临沂就有七个,其中包括今平邑曾参“啮指心痛”及仲子“百里负米”的故事流传至今。弘扬“沂蒙孝文化”,提高对孝道文化的认识,逐步把孝道作为儒家孝文化与构建和谐家庭以及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家庭和谐,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风气根本好转,仍是当今社会所必不可少的传统文化建设之一。

原载《蒙山文化研究》总第15期(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