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索

曾子故里武城初探

     曾子故里武城初探      

曾子故里鲁武城,又名南城、南武城,即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春秋鲁襄公十九年(前554年)筑城,北距县城 35 公里。

武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据当地文化部门考古调查,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人类在此居住。原始社会末期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已相当繁荣。西周时期属鲁国,为鲁武城邑的治所。孔子弟子高柴、子游曾为武城宰。子游为宰时,用弹奏琴瑟,吟诵诗歌等形式对民众进行儒家学说教育,因治理政务有方,受到孔子的赞扬,《论语·阳货》载:“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孔子让子游推荐人才,子游将澹台灭明推荐与他,后来澹台灭明亦成为孔子著名弟 子。

春秋战国,诸侯混战,武城因地势险要为兵家用兵之地。据《左传》载:昭公二十三年,邾人筑完翼城后西归返邾,途经离姑、武城,遭到武城鲁军的袭击,邾师大败,徐鉏、丘弱、茅地被鲁军俘获。哀公八年,吴国攻打鲁国,从险道进攻武城,并由原来曾与武城人因种田闹过矛盾的曾国人带路,武城很快被吴军攻克。后,吴军又连克东阳,从五梧、蚕室、庚宗,一直打到今泗水。鲁哀公十一年,“齐伐我,及清。……冉有以武城人三百为己卒徒”。冉有帅师在清地 击败齐军,获“甲首八十”,齐师溃不成军。战国时,季氏据 费为国,武城为费国所属。战国中期一度为齐国所有,武城始称南城。战国末为楚所辖。《说苑·尊贤》称:“鲁人攻鄪,曾子辞于鄪君。 ”①《战国策·秦武王谓甘茂》“曾子处费 ”。 ②《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威王曰: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秦统一中国后,属薛郡。汉以后设南城县,又名南武城县,并一度为侯国。北齐撤南武城县并入武阳县,唐贞观元年(627年) 省武阳县并入费县,后历宋、金、元、明、清至民国初期,南武城均属费县。1940年8月后为费南县所属。1943年12 月后为费南县改称的费县所属,1946年4月为平邑县所辖至今。

据史籍记载,武城见于《春秋》襄公十九年“城武城”。晋杜预注曰:“泰山南武城县。”《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哀公八年、哀公十一年所言之武城及《论语》阳货篇“子之 武城”,③即此武城。《孟子·离娄下》:“曾子居武城,有越寇”。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参南武城人”、 “澹台灭明武城人”。“《正义》:《括地志》云‘南武城在兖州,子游为宰者。’《地理志》云‘定襄有武城,清河 有武城,故此云南武城。’”(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注引)⑤这里的兖州是指唐贞观十四年所设兖州上都督府,下辖鲁郡、泰山郡、沂州郡。“《齐乘》:古武城,费西、滕东两县之间,子游弦歌旧邑。”⑥“夫与邾、鄫为邻而 当吴越之路。邑山险而人勇悍。此今费县之武城也。”( 引 文同上)⑦武城,南武城为一地,系与邾鄫为邻且地处费西 滕东两县之间之武城,为史学家所公认,其地理位置,确然 明白,而非指他地。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参南武城人。”“澹台灭明武城人” 。后人所以将曾参、澹台灭明视为两地,确系理解有误所致。孔子弟子曾子、澹台灭明本皆武城人,为什 么独于曾子加一“南”字呢?据顾炎武《日知录·曾子南武城人》引“宋程大昌《澹台祠友教堂记》曰: ‘武城有四: 左冯翊、泰山、清河、定襄,皆以县名’。”而进一步考证 “清河特曰东武城者,以其与定襄皆隶赵,且定襄在西故也。子游之所宰,其实鲁邑,而东武城者,鲁之北也,故汉儒又加南以别之。史迁之传曾参曰南武城人者,创加也,子羽 传次曾子,省文,但曰武城。”

清代学者阎若璩《四书释地》卷十亦认为:“曾子居武城,即《仲尼弟子列传》之南武城,鲁边邑也。在今费县西南八十里石门山下。吴末灭与吴邻, 吴既灭与越邻。”“《史记》加‘南’于武城上者,别于鲁北有东武城也,明曾子之为费邑人也。”武城与南武城,不管连书而“省文”,还是有别于他地而“创加”,视武城、南武城为一地这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历史事实。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卷一第三十五《曾参南武城人》考澹台子羽、曾参本籍时亦认为南武城、武城为一地,亦曾子所居之 地。考称:“传云:‘王犯尝为之宰,澹台子羽之父好焉’。是子羽为近吴之南武城,确有明证。故子游之所宰,曾子之 所居,即子羽之邑,为近吴之武城,亦曰南武城。《史记》所 载,本甚明白。今必曰曾子非南武城人,而别寻一地以说之,皆非也。”⑧

明成化初年,“山东守臣上言:嘉祥县南武山西南元寨山之东麓,有渔者陷入穴中,得悬棺,碣曰‘曾参之墓’”。 (《明史》卷二百八十四《儒林传·曾质粹》)⑨此后,嘉祥南武山之阿城遂被附会为曾子故里,春秋鲁武城的地望亦开始出现在今嘉祥县地。但今嘉祥县,《禹贡》“大野之地”。 春秋“西狩于大野,获麟焉”。战国时为亢父邑地,秦置亢父县,汉为亢父县地、巨野县地,隋任城县地、巨野县地,唐、五代、宋因之。金皇统中析任城及巨野置嘉祥县,县城 初设于原巨野山口镇。嘉祥县之阿城位于县城南40里,西周春秋战国从未设邑,不见经传,东汉始为金乡县城,后魏时金乡县城南迁原夏缗国、周宋缗邑、汉东缗县故址,即今金乡县县城所在地。此后,阿城无县治所在,北魏《水经注》称此为故城。嘉祥县设立后阿城为嘉祥县所属。

嘉祥阿城不是鲁武城,更非曾子所居之武城。明万历二十四年《兖州府志》说:“西汉改武城为南武城县,今南城 山有曾点墓是也。向使曾子不家武城,胡其母之织于此,而葬 其父于南城也耶。据《春秋》、《论语》、《曾子书》、《 孟子》、《史记》、《王符论》,曾子为费武城人的矣。”

“嘉祥南武山,上有阿城,亦名南武城,乃今附会为费之武 城,子游所宰之邑,曾子所居之武城,其谬甚矣!”“谓费 之武城即嘉祥之南武城可哉?”“假借《史记》南武城之南 字,而不考杜预注、《地理志》、《括地志》、诸儒辨证诸 书,讹矣!”呼吁应该“详加考订,为先贤正首丘”,以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兖州府志》卷七《圣里志·四配世 家·曾子》⑩

顾炎武《山东考古录·考武城》认为曾子故里“在今之嘉祥县,其说全无所本”。“或曰:‘嘉祥之南武山有曾子墓,成化中有渔者陷入其穴,得石碣而封志之’。……如此 之类,盖难以尽信也”⑾。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考《费县》载:“《春秋》襄公十九年:‘城武城。’杜注:‘泰 山南武城县。’自古迄明初,无异说。明成化后, 忽以嘉祥之后汉金乡县城当之,《前录》 (指顾炎武《山东考古录》) 辨之已悉。明费人王雅量有《曾子居武城考实》,见《通志· 阙里志》(指《山东通志》),辨驳尤详”。同书在《考嘉祥县》时考称“金乡县故城在南四十里今阿城村,明代忽名之为鲁武城者也。鲁武城之不在县境(指今嘉祥县),《前录》考辨已悉。此等无稽之谈,稍知今古者必不为惑。”“非考明此城古为何城,终无以执沿讹之口”。经详细考证后,叶 圭绶认为阿城为“汉金乡县故城明明白白。”“不知此为金 乡故城可也,至谓之鲁武城,不可解矣。”⑿

俞正燮《书〈武城家乘>后》“知春秋武城必在今费者,即以曾氏事证之”。并列举史籍加以详证:“《史记》既云‘曾子南武城人’。《战国策》则云‘昔曾子处费,同姓名者杀人,曾子母织自若’。《孟子》云‘曾子居武城,有越寇’。《说苑·尊贤》则云‘鲁人攻鄪 ,曾子辞于鄪君’。盖越兵假鲁伐三家者。《檀弓》云‘季氏卒,曾皙依其门而 歌’,以曾皙在费故附会其事。又云‘曾子之席华而睆’,曰季孙之所赐也。曾子父母及身终始皆在费,然则可因曾子 证南武城在费。”在详考武城为费之武城后说:“后人反以武城改曾子于嘉祥,其为谬也甚矣。 ”“曾氏修谱者偶见《 史记》言曾子南武城人,遂谓嘉祥即南武城,又妄与人争,是其识之愚也。”“以袭嘉祥博士故而忽诋毁费县祖墓,又强徙武城于嘉祥,则是自著其伪。”“为儒裔之玷。”( 《 癸巳类稿》卷十四)清道光进士、朝廷重臣、 曾子第七十代孙曾国藩在其亲至嘉祥拜谒曾子庙墓后,对此仍产生怀疑。其在日记中说:“庙在南武山下,山高约五十丈,一片顽石,不生草木。”“在庙西南里许,北、东、西三面皆山,墓在平地。……余观山石顽犷,地势散漫,不似葬圣贤者,殊以为疑。”( 《 宗圣志》卷十《林墓》)⒀

按嘉祥县阿城之历史沿革和名家考证,春秋战国时期阿城史书无载。曾子为春秋末战国初人,距公元 25 年刘秀东汉立国近500年,以汉代故城而附会春秋曾子所居之武城,称其阿城(南武城)为曾子故里是靠不住的。

1997年1月,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委会决定编写《山东省志·诸子名家志·曾子志》,经专家考订后委托平邑县人民 政府承编。 1998年6月,初稿完成后,召开了志稿评议会。会议期间中国社科院、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山东大学、曲阜师范大学、临沂师专等单位的十几位著名专家学者对志稿进行评议的同时,实地考察了曾子故里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对曾子故里平邑说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曾子故里为春秋鲁武城,即战国南城,汉南武城、唐至清末的费县南武城,今为平邑县南武城。自战国、明、清至现代的著名历史学家、权威性史学著作都是肯定的。嘉祥南武城非春秋鲁武城,与曾子无丝毫瓜葛。曾子故里嘉祥南武城说系造假者附会所致。

参考文献:

   ①《百子全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②西汉刘向《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③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

   ④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

   ⑤⑨《二十五史》·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6)

   ⑥⑦⑾清顾炎武《山东考古录》山东省地名委员会办公室据光绪八年刻本影印(1982)

   ⑧民国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中华书局(1985)

   ⑩明于慎行《兖州府志》齐鲁书社据明万历二十四年 刻本影印(1984)

   ⑿清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山东省地名委员会办公室据光绪八年刻本影印(1982)

   ⒀清光绪曾国荃重修《宗圣志》 转引贾庆超《曾子校释》·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

(《临沂日报·平邑版》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