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氏历代修譜簡敍武城曾氏修族谱始于西汉。西汉曾伟及东汉曾谭曾两次修辑曾氏族谱,为南朝梁时谱学家王僧孺所推重。 唐宋以后,曾氏后人多次编修族谱。唐贞观四年(六三〇)八月,中书舍人温彦博、太子舍人高士廉同为唐初曾氏族谱作序,称曾氏『入我大唐,本支益茂』。曾子二十九代孙曾兴、三十二代孙曾谊作『唐谱』,三十九代孙曾辉、曾耀作『吴谱』(『吴』是指五代十国时杨溥所立之国),四十四代孙曾匪等作『宋谱』。五十一代孙曾晞颜、五十二代孙曾巽申作『元谱』。文天祥在『曾氏旧谱』序中提到『自魏晋以来至唐最尚阀阅,故以谱牒为重』。 明初,曾子五十五代孙状元曾棨、解元曾鼎在前人修谱基础上续修新谱,汇编总谱,各支庶后裔亦各自为谱。曾棨、曾鼎等人遍访诸族散居四方者,条分缕析,相与参订,至永乐甲辰年(一四二四)元月告成,曾棨为之作『武城世袭曾氏续修重谱叙』,此为一次较大规模的修谱活动。明末,曾子六十一代孙曾洁盘协同六十三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曾泰东又一次大修族谱。他们竭十余年心力,汇编总谱告成。其间,曾洁盘迹遍海内,汇各房系支谱与大宗谱,互相校对,补缺正讹,存真杜冒。明崇祯十二年(一六三九年)曾宏毅(泰东)并将修谱原委冠于总谱篇首以为叙。 至清代,各地曾姓譜牒混亂,多有偽冒之嫌。清世宗賜給『省身念祖』四字圖章,曾氏族譜總局(設於湖南寧鄉縣痲田,南宗宗子房所居地)遂在每頁族譜上加蓋此章,以存真杜冒。並規定『南宗設局,東宗查核,以杜混冒,呈公府核印後由东宗盖钤印』。曾氏后裔分东宗、南宗始自明嘉靖年间,曾质粹奉旨东归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奉祀曾子之后,其后裔被称为『东宗房』,而在南方奉祀点公的长房直系为『南宗房』。 清顺治年间,清政府始赐给入谱曾氏后裔优免差徭的特权,优免差徭促进了曾氏修谱的积极性。清乾隆五十七年(一七九二)十一月,『曾氏大成宗』谱由曾子六十八代孙曾养修辑完成,并为之作序。嘉庆至道光年间,东、南两宗大修总谱,正名为『武城曾氏重修族谱』,系规模最大的一次修谱活动。南宗曾衍咏倡修通谱,其间数十年,天下曾姓要求联修族谱者络绎不绝。嘉庆七年(一八〇二),广西岭溪曾氏族谱由曾衍相等人编修告成。清道光六年(一八二六),曾衍咏等辑修的南宗谱告成。清道光十四年(一八三四)东宗派人去南宗修谱总局(设湖南宁乡),并与南宗汇核各房支系,厘其舛谬。其后,东、南两宗协同修谱,确保宗圣后裔一脉流传,『共膺千秋』。此时,曾国藩乞假返回故里时,发现分衍各处宗圣后裔未入总谱者甚多,遂向曾氏后裔发出《武城曾氏催修总谱文正公原启》,称曾氏『迄今迭沐皇仁,翰博有袭,差徭优免』,但曾氏后裔流衍于海内,须清查圣裔,『修总谱以归画一』。于是发启示以催修总谱,要求速缮草册,解总局案定汇总。东宗亦下文催促南宗修谱总局甄别混冒以防邀优免。此次通修,统一规式,规定由东宗审核加盖御赐『省身念祖』印记,谱首封面统一印刷大红龙图和奉旨『敕修宗圣族谱』、『武城曾氏重修』字样,以示重视。 民国初,湖南宁乡曾氏南宗修谱总局局长曾传进又发出启示,号召南宗各房辑修族谱,由曾国藩、曾国荃后裔曾重伯、曾霖森及各族士绅呈请东宗颁给『民国钤记』。经大总统孙中山批准,仍照旧章办理,要求族谱未合者争先,已修者再续。 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五),湖南宁乡曾纪锐编修成《武城曾氏重修族谱》。鲁南滕、峄、费等地曾姓后裔亦协定修谱,由滕县崇村曾姓发起,组织编修《滕房曾氏续修族谱》,参加编修者共十八人,设主修、编修、校阅、监修等职。主修为曾昭海,编修为曾纪文、曾纪斌。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六)夏,续修族谱完成。该谱按《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例,除曾纪文为之序外,还收有不同时期修谱序文七篇,另收纶音、奏牍、案牍、族源、宗子世系等共四册,详细介绍了当地曾氏后裔衍徙情况。 总之,吾族历史悠久盖世,文化传承灯灯相续。历代先辈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得到了历代政府的褒奖和荣誉。凝聚着数万族人的心血的谱牒,是中国姓氏文化的伟大史籍。它不但记载着曾氏族人繁衍和创业的奋斗史,更是我国历史的重要组成,对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品德将起到重要作用。 换言之,先祖的辉煌只能属于先祖。我辈及后人切不可躺在先辈的荣誉上妄自尊大,我们只有继承和发扬先祖优秀品德,才能无愧是我们曾氏家族的优秀子孙百折不挠,自强不息,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
|